“说”是古代议论说明类文章的总称,是一种议论性文体。
叙和议的结合
“说”在现在的解释上多为“表达”“讲述”的意思,这里也可以联系到古代“说”这个文体上来,它一般是一种议论性文体,也就是发表自己的观点。
比如《师说》就是韩愈发表的对于“拜师学习”这一社会现象的观点,《爱莲说》就是发表自己对莲花喜爱的观点。这种观点的述说讲解多为一个事物的叙述结合自己的看法发表议论。而叙与议这两点的写作顺序上并没有硬性上的要求,例如先叙后议,夹叙夹议,先议后叙等等。
“说”属于古代的议论性文体,而议论文最重要的当然是由事而引议,事件的存在是现实的,但是对现实发表议论是需要对事物的深刻了解和探讨,过于浅显的议论并不能称为一篇好的议论文,所以“说”这个文体的核心是“议”。
写法上的主要特点:托物言志
“说”这种文体在写法上有一种很明显的特征——托物言志,这一点是和上面说到的
议论性相通的。从事件上找到它的深刻性,带有以小见大的特点,但更多的重点在议论的内容上,一般都是表达对某事物的喜恶赞贬。
例如《爱莲说》就是明显的赞美莲的高洁,表达自己的高雅追求。《师说》就是批评当时的不良的拜师社会现象,赞扬乐于从师的风尚,是作者不顾世俗看法的人生态度。
师说
《师说》的具体写作思路讲解
那一篇好的“说”文体应该怎么写呢我们从《师说》这一篇经典的文章入手看一看他的写作思路是如何展开的。
韩愈是直接提名了他的议论点——古之学者必有师。论点的直接推出,需要事件的支撑——批评当时“师道之不传”和“士大夫耻于从师”的社会现象(反面),以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”孔子的言行赞美从师之美(正面)。先议后叙,最后韩愈才写明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。
这种递进式的结构使文章具有严谨性,整体思维严密。也就是我们常见的议论型写作手法——提出问题/分析问题/解决问题。而这里韩愈先是提出问题——什么是师,为什么要拜师;分析问题——社会耻于从师的不良现象;解决问题——应当学习孔子等人不耻下问敢于从师。最后较结构上的多余一点就是背景的介绍。
古代表明自己观点的文体
A、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颂公德的文字,叫做“铭”,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。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
B、“说”,在古代是一种表明自己观点的文体,比如《马说》《黄生借书说》《爱莲说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