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伐战争,决定了一百年前中国社会的历史走向,意义重大,影响深远。是非功过该如何评说?
北伐战争的性质,无疑具有革命的进步意义。其功绩是,结束了军阀混战的局面,实现了国家形式上的统一。
之所以说“形式上的统一”,是因为当时的军阀混战,并不是“五胡乱华”,没有哪家军阀想分裂国家,他们都想一家独大,割据一方只是一时之计,国家也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分裂。
而且,对待外来势力在华的分裂活动,一些军阀还表现出了一定的民族气节。例如奉系的张作霖,对日本人坚持不合作的态度,所以日本人才会千方百计除掉他。如果张作霖没有杀害李大钊这个劣迹,大概也算得上是个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。
说到北伐战争的过,也就是实际发生的负面后果,大概有以下三点。
一,它成就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权。
联俄、联共、扶助农工,是孙中山确立的三大政策。先生去世后,国民党便把后边两个逐渐抛弃。直接后果就是,北伐胜利后,一党专制、独裁统治制度的建立。
二,站在共产党人的立场看,中共吃亏最大。
北伐战争前期,共产党冲锋在前,帮助国民党拼死打天下,革命途中却被“清党”“分共”,大批英烈惨遭屠杀。
当然,国民党的背叛革命,逼着中共拿起了枪,最终夺取了政权,这是蒋介石做梦也没想过的。此为后话。
三,北伐战争摧毁了已初步建立的民主共和框架。
中华民国的全称是中华民主共和国,而南京政府的中华民国,与北洋政府的中华民国,大相径庭。南京政权的性质,是以四大家族为利益核心的官僚买办阶级政权,与民主共和相去甚远。
反观北洋政府期间,虽然15年换了15个总统,或临时执政人,但无论谁在台上,除了袁世凯,都没有破坏民国伊始确立的民主共和框架。其中包括议会选举、司法独立、府院分权,以及开放党禁、报禁等等。
北伐军所到之处,砸烂议会的牌子,换上党部的牌子,一夜之间民国变成了党国。
也就是说,北伐军在消灭了控制北洋政府的军阀的同时,把原本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民主共和制度也一起消灭了,而建立了一个我们称之为“反动”的政府。
反动者,逆历史潮流而动也。
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