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科举制中,考取功名后,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会有实际的变化,考中后就是获得了进入仕途的通行证。古代的读书人经过艰难的县试、府试和院试,才能成为秀才。读书人通过努力考取秀才,沿着秀才--举人--进士的路线步步高升,同时也能够享受到特定的待遇。可以根据实际等级,见官不跪,平起平坐,如果涉及诉讼,则可以不出庭,找个下人去应诉就行徭役赋税减免,还有财政补贴供你专心读书,仕绅阶层是地方行政官员与民众间的重要桥梁,没了他们就很难施政,所以又有一些油水拿。秀才比较低端,举人就好很多了,进士的话,经常比地方官还牛 。
秀才的待遇。一是政治待遇。秀才见到知县不必下跪,如果惹上官司,官府也不能随便对秀才用刑。一般人不能直呼其名,而是要称老爷。比如家中有人考中了秀才,家里的房屋便可以比别人家高出三寸,成为其家族光耀门楣的具体表现。衣着上,秀才穿蓝袍,戴方巾,这蓝袍方巾是秀才身份的标志。因此,古时称秀才或读书人为方巾、青衿或青衫。秀才分为三等,一等为廪膳生员、二等为增广生员、三等为附学生员。秀才的等级并非终身制,必须参加并通过定期举行的“岁试”,才能保持原有的廪膳供给。当然,如果考得不好或因其他原因受罚,也会被降低待遇甚至免除秀才的资格。
古代秀才举人服饰有什么不同
清代有科举功名者服饰不同于常人:秀才在冠帽上别一枚纯银簪;举人或进士则戴纯金簪;进士出身的官员擢升到高级官位时,他的金簪会添上花纹,镶嵌珍珠、宝石。
旧 唐书·舆服志》中即载“国子、太学、四门学生”需要着“黑介帻,簪导,深衣,青襟、领,革带,乌皮履”。
秀才等级需要着“乌纱帽,白裙襦,青领”。
到了明 清时期,对状元、举人、秀才都有更为细致的规定,以帽子为例,清代时,状元需要佩“金顶,上衔水晶”,举人级别要佩戴“顶镂花银座,上衔金雀”,等到秀才 级别,则是“顶镂花银座,上衔银雀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