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来与演变:
“端”,最初见于楚系简帛时代。立表意,篆书形体像人直立;瑞表声,需指植物初生嫩芽破土直出,端取其直意。本义是直、正。后逐见于说文小篆,最终演变为楷书简体化的“端”字,其字源演变图如下:
端的字源演变
端的字源演变
详细释义
拼音
duān
形容词
站得直
straight
端行
以端其位。——《礼记·祭义》
端正。引申为正直 ;
upright;proper
不端
水至平,端不倾。——《荀子·成相》
名词
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
end
末端
虽人有百手,手有百指,不能指其一端。——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
首;顶端
top
常视松端日,每稽潭上烟。——宋· ;梅尧臣《昭亭别施度支》
开头
beginning
发端
征兆
omen
端兆
头绪
main threads
端序
多端寡要(要领),好谋无决。——《三国志·郭嘉传》
边际 ;
limit
端涯
思绪;心绪
train of thought
端忧
动词
详审
look sb. up and down
端箭
手平举拿物
hold sth. level with both hands
端简
副词
确实;果真
really;indeed;if indeed
端切
究竟;到底
端字的由来与演变
“端”字,在《说文解字》中的解释为“端,直也。从立,耑声。”“端”的基本含义为正,不歪斜,如端正、端坐;引申含义为正派,正直,如端方、端直;事物的一头,如端的、争端;用手很平正地拿,如端盆、端碗;姓。
在日常使用中,“端”常做形容词,表示站得直,如端身。
“端”,最初见于楚系简帛时代。立表意,篆书形体像人直立;瑞表声,需指植物初生嫩芽破土直出,端取其直意。本义是直、正。后逐见于说文小篆,最终演变为楷书简体化的“端”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