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义:议论,讨论
今义:诽谤,说不实之词
详细字义
◎ 谤
謗 bàng ;
〈动〉
(1) (形声兼会意。从言,旁声。本义:在背后公开地议论或批评某人的短处)
(2) 同本义 [criticise openly]
谤,毁也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按,谤者道人之实,事与诬谮不同。大言曰谤,小言曰诽,曰讥。
厉王虐,国人谤王。——《国语·周语上》
有能谤讥于市朝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》
谤的古今异义
谤在古代可以是批评,指责的意思;而现在一般是指毁谤中伤,是含贬义的。
谤(读音bàng),本义指议论或批评别人的过失,引申为恶意地攻击他人,含贬义。
①<;动>;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。《召公谏厉王弭谤》:“厉王虐,国人谤王。”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能谤讥于市朝,闻寡人之耳者,受下赏。”
②<;动>;毁谤。《史记·屈原列传》:“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