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青春之歌(一)
杨馨远
“青春”是一个符号。
“青春”之词在最新版的《现代汉语词典》里有两个解释:一、青年时期;二、指青年人的年龄。何谓“青年”?同本词典的解释:指人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阶段。如此说来,每个人的青春之期大概只有十五年。这十五年,在人的一生中,犹如一名歌星。之所以称为歌星,就是因为他(她)像天上的流星,璀璨,却又短暂。
然而,对于每个人,青春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跳板或是只演一场独幕剧的舞台。人的一生,有了这十五年,在我看来,足矣。因为,青春是纯真的,纯真就是美好,他对世界的认知和行为是真诚的,不像后来我们不得不让自己越来越复杂。当我们不得不去随波逐流时,我们越来越怀念激情和纯真的青春时期,那种纯真的逝去,就成了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和无奈。
每个时代,每个人的青春,是不一样的。今天,人们更多是关心80后、90后,甚至00后。的确,每个时代、每个人物,都有许多被刻画上时代符号的青春记忆。说实话,我的青春是“青涩”的,但我依然怀念那段属于自己的青春影子和激情。虽然没有仗剑走天涯之举,也没有一件可轰动的事情,但还是愿重温那段属于自己的青春岁月。
我的青春期是1975至1985年。因为,1985年初我结婚了,白白提前五年结束了青春期。所以,我的青春显得更加弥足珍贵。
一
十五六岁时,我在做什么?当然是在校读书了。可那是1975、1976年,一个“读书无用论”的年代,就可知大环境与自己的状态了。幸好,我家是个世代书香的家庭,父母亲都有文化,还是督促我学习的。
父亲是1947年参加的革命,跟随解放军的第一王牌军43军,从长白山打到五指山。战争赋予他两次一等功、三次三小功的荣誉。他更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。父亲在县知青办工作,常年蹲在全县最大的祖寺知青点。他在1975年时就做好了一个装衣物的箱子,准备在我中学毕业后就送我当知青去。他说:越是管知青的,越要带头。那个年代,能有几人这样不利用手中私权的,尤“文革”新贵们,一同学悄悄告诉我,他毕业后就去“味精厂”工作。同学都知道他父亲就是“文革”中造反派的干将。
1976年,我幸亏是“非农业”的身份才得以继续读高中。此前,由于大环境,许多同学参加各种的“学马列”小组,我则成了县文化馆的常客,把那时“开放”的几百册文学书籍看了个遍。那时文化馆的书籍除了浩然的作品,就是《沸腾的群山》、《较量》等,由于和图书管理员熟了,还借出尚未解禁的《暴风骤雨》、《呼兰河传》等。其实读这些书并无目的,主要是爱好。其实我在三四年级时就读了家藏的《欧阳海之歌》、《红楼梦》、《水浒传》等文学作品。因为读文学作品,我差点被扣上传播“封建阶级思想”的帽子,那是初中时,父亲买了套《红楼梦》,竖排版,四册。这套书是1974年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印发的,发行面不广。我借给高一年级的一同学,结果被驻校的工宣队领导发现,被指为看黄色书籍,挖根到了我头上,要不是父亲和这个工宣队领导一起下乡蹲点工作过,我肯定会被点名批评的。
这年春节,是我们和父亲过得最后一个节日。那天,在我的“强烈”要求下,父亲这才回忆了解放战争时期他打仗的故事。那年父亲“破例”的让我给他磕头拜年。我是从文学书上加上自己的理解,冲着父亲双膝一跪就是“当当当”的三个头。父亲笑了,告诉:拜年头面北,还不能冲人。我想重来被制止了,说下年吧。以后,春节给父亲磕头的机会再也没有了,因为正直刚强的父亲于1976年7月19日病逝于天津医院。原本幸福的家庭,此时面临抉择和重重困难:有人让我们回天津原籍或去母亲的老家湖南。母亲权衡利弊,决定哪也不去。于是一个月仅给我们兄妹四人三十四元的抚恤费,合计每人八元伍角,并说这是国家规定的最高额了。其实当时抚恤标准是每人12元。
我母亲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之一,她用微薄的工资,顶住经济生活困难的压力,抚育着我们兄妹成长。那时我上学还有个书包,弟弟们则是五十年代贫困人家的学生待遇了,书包是母亲用布缝制的。那时,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肚子几乎没饱过。我是长子,家里烧饭用的柴火我去割去筢。当我写至此时,多年少有的泪水止不住的淌下。这不是委屈的泪水,而是“洗眼水”,它折射出我的母亲为什么是这个世界上最好最伟大的母亲。
到了1978年上半年,由于地里还没有新生的柴草,加上要高考,我才静下身心来学习。这段时间,我的饥肠饿肚常常得到几位八方裴庄的同学照顾,这也是以后我为什么总愿意帮助他们办些事的缘由(当然都是小事,我这多半生还没有经历什么大事)。此时,由于还沉陷在丧父之痛中,我萌发了写小说的念头,小说主人公就是我的父亲。大约写了千余字,发现同学们都在发奋学习了,我才放下写小说的计划,赶紧做高考的准备。
那年高考前,曾经有个改变命运的机会,因为看小说多了,又不知如何保养眼,遗憾的失去了去廊坊行署当机要员的机会。后来,徐爱生(后更名徐刚)同学先后走上了这个工作岗位,表现的非常优秀,得到了重用。
( 待续)
作者简介
杨馨远:1960年2月生于广东海南岛,祖籍天津,本科学历,原河北省大城县民政局行政区划地名办公室资深出版编辑。为河北省作家协会、河北省历史文化研究发展促进会、河北省文史资料研究会、山西洪洞大槐树文化研究中心会员,廊坊市作家协会理事。连续五届聘为大城县政协委员兼提案委、文史委委员。参加编纂《大城县志》(副主编)、《大城县文化艺术志》(副主编)、《大城县文化志》(副主编)、《大城县文学艺术志》(副主编)、《大城县地名志》(副主编)、《大城地名志》(副主编)、《大城史话》(主编之一),《大城历代文献选编》(主编)、《大城历代诗选》(副主编)、《大城人物志》(主编之一)等16部文史书籍工作。6次参加央视录制节目活动。个人著有散文随笔《知馨集》(作家出版社)《菩提馨香》(团结出版社)、学术集《岁月有痕》(团结出版社)。2008年被中共大城县委、县政府授予“大城县首届十大文化名人”荣誉称号,2014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首届“书香之家”荣誉称号。
编者简介
赵志忠,笔名赵刚,号国学守望者,1973年4月生,河北省献县淮镇人。作品发表于《诗刊》《中华诗词》《中华辞赋》等。中国作家协会《诗刊·子曰诗社》社员,诗词中国·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,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,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,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,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,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,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,《沧州骄子》编委,《诗眼看世界》创始人,采风网沧州站站长,政协献县第十五届委员会委员,献县知联会理事,献县新联会副会长、秘书长,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。
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