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,共收录了三百零五首诗歌作品。有六义:风,雅,颂,赋,比,兴。前三者是指诗经分为风、雅、颂三个部分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采,是采集自各个地方的诗歌作品。雅包括了大雅和小雅,多是贵族宴乐所用之诗。颂包括了商颂、周颂和鲁颂,为宫廷祭祀所用。赋、比、兴是指诗经作品的三种创作方法。
诗经重点六点
《诗经》:
《诗经》: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。共305篇,分为“风”、“雅”、“颂”三大类,大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作品。诗篇的形式以四言为主,普遍运用赋、比、兴的手法,其优秀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。《诗经》表现出关注现实的热情,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,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,这被概括为“风雅”精神,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。
风
指十五国风,各诸侯国的土乐,包括十五诸侯国的民歌,共160篇。“风”主要是各地民歌,国是地域的意思。
雅
朝廷正乐,指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,有大雅,小雅,共105篇。 “雅”是在以朝廷为代表的各级官府场合演奏的官乐。其中“大雅”用于诸侯朝会; “小雅”用于贵族宴享。作者主要是贵族官吏。
颂
宗庙祭祀乐歌,多为舞曲。有周颂31篇,鲁颂4,商颂5。“颂” 的内容多是对先君先祖的祭祀、祈祷和歌颂,只有个别篇章记述了农业生产状况,具有史料价值 。
赋:
《诗经》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。“赋者,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”,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,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,直接抒情,直接铺叙;
比:
“比者,以彼物比此物也”,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。
兴:
“兴者,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”,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,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。如:《关雎》用‘雎鸟’的鸣叫起兴,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