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戏记录

孟子七篇分别是什么

时间:2023-06-28 00:48:37阅读:4
一、七篇分别为:1、《梁惠王》上、下2、《公孙丑》上、下3、《滕文公》上、下4、《离娄》上、下5、《万章》上、下6、《告子》上、下7、《尽心》上、下二、《孟子》的其他信息《孟子》,被南宋朱熹列为“四书”(另外

一、七篇分别为:

1、《梁惠王》上、下

2、《公孙丑》上、下

3、《滕文公》上、下

4、《离娄》上、下

5、《万章》上、下

6、《告子》上、下

7、《尽心》上、下

二、《孟子》的其他信息

《孟子》,被南宋朱熹列为“四书”(另外三本为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)。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、公孙丑等著。

最早见于赵岐《孟子题辞》:“此书,孟子之所作也,故总谓之《孟子》”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著录《孟子》十一篇,现存七篇十四卷。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,286章。

扩展资料

一、《孟子》的艺术特色

《孟子》的语言明白晓畅,平实浅近,同时又精炼准确。作为散文,《孟子》长于论辩,更具艺术的表现力,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。

其中的论辩文,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,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,往往是欲擒故纵,反复诘难,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,如《梁惠王下》。

二、《孟子》的要点

1、道德天

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,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,便是天。天表现于人,便是性。人若能有足够修养,便能知天,达致天人合一。

2、心性论

性善与四端 —— 道德价值的根源孟子的“性善说”,主要发挥孔子“仁”的观念。孔子中的“仁”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“道德价值根源”的问题。

因此,孟子要建立“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”,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,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、羞恶、辞让及是非四端。“四端”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,是与生俱来的。这便能补充孔子“仁”学理论的不足。

3、义利之辨(道德价值的论证)

孟子认为“四端”是内在于自觉心的,属于人的“本质”,即所谓人的“性”。人之性,必有异于禽兽之处,这种“异于禽兽”的性,便是“善端”。他指出,人之所以不善,是由于受私欲蒙蔽。因此,人应放弃私利,以达到社会的公义。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。

孟子七篇分别是什么

1、《梁惠王》上、下;

2、《公孙丑》上、下;

3、《滕文公》上、下;

4、《离娄》上、下;

5、《万章》上、下;

6、《告子》上、下;

7、《尽心》上、下。

《孟子》一书共七篇,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,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,对弟子的言传身教,游说诸侯等内容,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。《孟子》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、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,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,属儒家经典著作。

相关资讯

  • 小红书下载的视频怎么消除水印

  • 为什么小红书刷着视频屏幕熄了

  • 宋代文学现象分类

  • 文学三大样式

  • 文言文和记叙文有什么区别

  • 说明文和记叙文的相同之处

  • 小红书能卖货吗

  • 小红书哪个版本最好用

  • 三大空想主义

  • 三主义是什么

  • 得物怎么拍照识物

  • 得物耳机正品吗

首页

手机游戏

返回顶部

今日新开传奇

动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