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方名著浩如烟海,先读哪一本应该没有关系,凭兴趣就好。
阅读(不是专业学习)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,没有交流必要,阅读也不必进行。
举个例子,佛教经典很多,但除了有关人员(佛教人士、信众、专业研究人员)之外,其他无关的人是不去读的。因为,“读了没用”也就是说,“读”了以后既便有“收获”,那这收获说给谁听呢如果只停留在“收获”上,不必和他人“交流”,那就不是阅读,而是一种“学习”了。
“学习”可以是单向的,而“阅读”是必须有互动的,这实际上也是人们进行一般社交行为的基本原则。
社交活动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过程,有共同语言的人群交流起来会更顺畅而阅读就是一种(不是唯一的)形成“共同语言”的便捷的过程。从这个角度讲,阅读的顺序可以这样安排:①在你的生活圈子里(不同的圈子),别人都读过的自己一定要读②有特殊要求的,比如希望结交新朋友而寻求共同语言,或者进入新环境希望尽快掌握文化差异而进行阅读③为了增加个人魅力、见识而阅读(扩大知识面、提升知识层级,俗称充电)。
还可以举出很多鼓励自己阅读的理由,但有一点要特别强调,“阅读”无论怎样轻松的进行,它仍然是一种学习过程,只不过是“无意识的”、“潜移默化”的,最终甚至可能对个人的“三观”造成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