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,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,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,现代文学的起始。然而,所谓的古典与现代、新与旧是难于做一刀切的切分的。
以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写的《文学革命论》为标志。文学革命论 1917年2月发表于《新青年》,作者陈独秀,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,明确提出“三大主义”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。标志着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正式开始。
1919年巴黎和会会议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,爆发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,北洋政府逮捕学生随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大力支持学生,北洋政府迫于压力释放被捕学生,罢免曹汝霖、章宗祥、陆宗與职务,拒绝在合约签字,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。
五四文学革命成功的标志有哪些
1917 年初,胡适、陈独秀在《新青年》上相继发表了“文学改良刍议”和“文学革命论”的文章,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。
文学革命以《新青年》为主要阵地,以反对旧文学,提倡新文学、反对文言文、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,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实绩。之后出现了大量的新文学作品、社团、刊物,确立了白话文的正宗地位等。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,它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,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