靖今义
靖jìng ㄐㄧㄥˋ
平安,安静:~冥(幽深闲静)。~默。
平定,使秩序安定:绥~。~难(nàn )(平定叛乱)。
图谋,谋议:「实~夷我邦」。
恭敬:「士处~,敬老与贵,交不失礼。」
古同「静」,静止。
姓。
靖古义
靖 jìng
〈形〉
(形声。从立,青声。本义:立容安静)
同本义 [still;quiet]
靖,立竫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自作不靖。——《书·盘庚》
靖共尔位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小明》
虎靖衡门。——《樊阳令杨君碑》
靖以待命犹可,动必忧。——《左传•昭公二十五年》
清靖而无私虑。——《淮南子•精神》
清靖寡欲,与物无竞。——《北史•袁韦修传》
既防溢而靖志兮,迨我暇以翱翔。——张衡《思玄赋》
又如:靖密(安静致密);靖冥(宁静幽深);靖默(沉静缄默);靖重(安祥凝重)
安定;和平 [stable;peaceful]
靖,安也。——《广雅》
又如:靖晏(平静安逸,太平无事);靖遏(安定)
善 [good]
东门之栗,有靖家室。——《太平御览》
细小 [small]
靖,一曰细貌。——《说文》
有小人国,名曰靖人。——《山海经•大荒东经》
又如:靖人(短小的人。也作净人、诤人);靖言(小人巧言)
谦卑恭敬的样子 [respectful]
士处靖。——《管子•大匡》。注:「卑敬貌。」
又如:靖恭(恭敬谨慎);靖共(敬慎谦恭。共,通恭)
词性变化
靖 jìng
〈动〉
使安定 [pacify;quiet]
以靖乡土。——《明史》
又如:靖边(安定边境);靖匡(安定、挽救、扶助)
止息 [stop]
诸侯靖兵,好以为事。——《左传•昭公十三年》
又如:靖兵(息兵,休战)
平定 [pacify]
日靖四方。——《诗·周颂·我将》
又如:靖难(靖乱。平定乱事);靖青绥(安抚)
治理 [administer]
靖,治也。——《尔雅》
俾予靖之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菀柳》
肆其靖之。——《昊天有成命》
又如:靖国(安治国家)
思念 [think]
靖,思也。东齐海岱之间曰靖。——《方言》卷一
立 [be determined]
既防溢而靖志兮,迨我暇以翱翔。——《文选•张衡·思玄赋》
图谋 [plot]
实靖夷我邦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召旻》
通「旌」。表彰 [praise]
不靖其能,其谁从之?——《左传•昭公元年》
封比干之墓,靖 箕子之宫,表 商容之闾。——《吕氏春秋•慎大览》
靖古今异义
古今异义词:1、仰天太息流涕古义:眼泪。今义:鼻涕。2、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:走投无路,陷于困境。今义:生活贫困,经济困难。3、丹不忍以己之私,而伤长者之意古义:品德高尚之人,此指樊将军。今义:年长之人。4、将军岂有意乎古义:有心意,此引申为同意、愿意。今义还有“故意”之意。5、秦之遇将军,可谓深矣遇:古义:对待。今义:遇到,碰以。深:古义:刻毒,今义:有深度,与“浅”相对。6、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:解衣裸露一臂。今义:偏护一方,保护一方不受伤害。出处:出自明代刘向的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之《荆轲刺秦王》。《战国策》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,又称《国策》。书中记载了西周、东周及秦、齐、楚、赵、魏、韩、燕、宋、卫、中山各国之事。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,止于秦灭六国,约有240年的历史。《战国策》分为12策,33卷,共497篇,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,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。该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,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。《战国策》一书的思想倾向,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,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。《战国策》曾被斥之为“邪说”、“离经叛道之书”。“《战国策》基本上自成一家。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,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,独与儒家抵牾不合,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。